论那"包裹匠"的营生

近来坊间多了一种新行当唤作"封包平台",乍听以为是裁缝铺子或是邮驿新法。细察方知是些巧匠将他人做的衣裳拆了线脚重缝几针便挂自家招牌的勾当。

"这哪里是造衣?分明是剜肉补疮!"前日遇见茶楼里的陈先生这般叹道,"原是精工细作的蜀锦袍子经他们一倒手就成了粗麻布衫"

一、当铺里的新买卖

城东码头的石库门里弄暗藏玄机:黑漆木门上贴着褪色红纸写着"快捷封装"。掌柜的是个戴西洋眼镜的后生仔

  • 左边玻璃柜摆着各色现成绣样
  • 中间长案上散落着撕开的绸缎边角
  • 右边铁皮箱堆着待发的油纸包裹

"客官您看这龙凤呈祥的花样可好?今日下单立时能改。"后生仔搓着手笑,"京城的爷们都爱这喜庆模样"

二、拆骨还父的戏码

隔壁张记包子铺的王二曾试过这等营生:他家的蟹黄包子被改头换面成宫廷御点卖到沪上十里洋场。

原物改装后售价翻倍数
阳春面碗"御膳金丝面"礼盒八倍有余
"好比把《狂人日记》里的'吃人'二字换成'仁爱'便说是圣贤书!"老学究赵先生在茶馆里气得摔了茶盏
文/旅人
癸卯年七月十五于未名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