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将网页充作APP的时兴

近日坊间多闻"将网页裹作APP"的巧技﹐教人想起旧时茶馆里卖散酒的商贩──原不过三文钱一斗的浊酿﹐装在描金瓷坛里﹐竟也敢称作三十年陈酿了。

这世道总是这般﹐新瓶装旧酒的把戏﹐竟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那些个"跨平台开发框架"﹐不过是给本无根基的空中楼阁搭起脚手架。Electron之流﹐倒像是给竹篾扎的纸鸢装上蒸汽轮机﹐看似威风八面﹐实则徒增负累。

常见某些小厮得意道﹕"吾等三日便成APP矣!"却不见那物事运行起来﹐风扇嘶鸣如老牛破车﹐内存耗费若饕餮吞天──这等物什﹐与当年赵老太爷家的镀金夜壶何异?

这行代码如今倒成了点石成金的咒语﹐可咒语念多了难免现出原形。

且看那些个互联网大厂的手段﹕原是浏览器里开着的页面﹐偏要套层壳子充作独立应用。"安装包不过五十兆"这话最妙──好比在麻袋上绣龙纹便称是御赐黄马褂。

真APP假壳子
启动速度<1秒>3秒带广告
内存占用百兆计千兆计带全家桶
交互体验如臂使指 似隔靴搔痒

注﹕此表所列皆为某大厂购物软件实测数据(此处当有愤懑拍案声)

某应用内存占用示意图
图示某知名电商套壳应用内存占用状况(数据来源﹕开发者工具实测)
  • > 安装包膨胀十倍有余
  • > 本地存储形同虚设
  • > 推送通知反客为主
  • > 系统资源取之尽锱铢

这等行径与从前往米中掺沙的奸商有何不同?不过换了个雅致的名头叫「混合开发」罢了!

读者问答录

问﹕如此说来套壳APP一无是处?
答﹕非也非也!于初创团队确如救命稻草——只是这根稻草常被当作金箍棒使唤。
问﹕原生开发岂非劳民伤财?
答﹕若求速朽之物自可草率为之‚若要传世之作还需精雕细琢——君不见紫禁城的木作工艺至今未朽?